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

时间:2024-07-08 04:36:2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6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测绘局


关于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

国测国字[2007]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测绘局所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水平,保障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在今年9月—12月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直接关系重大建设工程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全面了解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全面加强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的质量水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有关规定,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努力把质量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求的高度,提高对本次监督检查的认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并加大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

  二、组织领导

本次监督检查由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部署、联合组织。为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负责检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负责联合检查工作的日常组织与协调。

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抽调专家组成8个监督抽检组,承担本次监督检查的抽样与检验工作。

  三、检查范围和结果

本次监督检查的范围是全国甲级测绘单位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承担完成的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检查的重点是国家级、省(区)市级重大测绘工程项目,工程测量成果(线路测量、变形测量等),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测量成果。具体项目将通过随机抽取方式确定。

本次监督检查的结果将依法予以公布,并作为测绘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联系方式: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

刘海岩 010-88378636,sbsmsq@126.com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谭明建 028-83359264,nqst@sbsm.gov.cn

附件: 1、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国    家    测    绘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八日

附件1:

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李维森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
副组长:刘春燕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
武文忠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副司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成 员:彭光明 四川测绘局副局长
高建忠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监督处处长
张万峰 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市场处处长
杨和平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调研员
唐翼德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联络员:刘海岩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干部

附件2:



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

工 作 方 案



二○○七年九月




目 录


一、概况……………………………………………………7
二、编制依据………………………………………………7
三、工作计划………………………………………………7
四、准备阶段………………………………………………8
五、实施阶段………………………………………………9
六、总结阶段………………………………………………11
七、提交成果………………………………………………11
八、附表……………………………………………………11



一、概况
为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水平,保障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根据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总体部署,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将组织实施“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为保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2、《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测绘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
3、《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 国家测绘局,1997年;
4、《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抽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测绘局;
5、关于对全国甲级测绘单位测绘项目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测办[2007]39号)。
三、工作计划
本次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计划检查全国甲级测绘单位承担完成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30个。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分为三个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时间安排在2007年9月—12月。
四、准备阶段(2007.9)
(一)项目选取
1、选取原则
(1) 国家级、省(区)市级重大测绘工程项目;
(2) 工程测量成果(线路测量、变形测量等);
(3) 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测量成果。
2、项目初选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情况,截止2007年7月底全国共有506家甲级测绘单位在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承担完成的、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测绘项目5917项。质检中心对全部项目进行了分析,按上述原则初步确定其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作为备选项目。项目类型涉及控制测量成果、地形测量成果、线路测量成果及变形测量成果等。备选项目见《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
(二)编制方案
质检中心根据监督抽检工作的需要,以及选取的抽检项目情况,编制《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及《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
(三)组成监督抽检组
根据选取的测绘项目类型、分布情况,质检中心组织8个监督抽检组,共32人组成。质检人员名单详见附表。
五、实施阶段(2007.9~2007.11)
(一)监督检查启动动员大会
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召开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启动会,正式启动今年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在备选项目的基础上随机抽取30个项目作为监督检查项目。国家测绘局、国家质检总局向各监督抽检组下达监督抽检任务,开具《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检通知书》。
(二)抽检人员培训
为保证各监督抽检组工作程序、评判标准、检验成果资料的一致性和检验工作质量,质检中心根据本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及相应监督抽检实施细则的规定,编制统一的检验质量记录格式,并对参加监督抽检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主要针对:确定抽样方案、样本抽取、检验参数、检验方法,质量问题定量和定性、原始记录要求、检验报告编写等。
(三)抽样与检验
抽样与检验按照《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的相关规定执行,实施步骤如下:
1、监督抽检组与相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并通报监督抽检的具体安排。
2、监督抽检组到达被检单位后,出示国家测绘局、国家质检总局开具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检通知书》,并组织召开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抽检组、被检单位参加的首次会,会议内容包括:
(1)监督抽检组介绍监督抽检的性质、目的、任务、抽检方法、检验依据及工作程序等;
(2)被检单位介绍本单位的基本状况、质量管理及测绘业务开展等情况;
(3)确定抽样方案。
3、抽检人员按照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资料,填写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抽样单由抽检人员及被检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确认签字,加盖被检单位公章。
4、成果质量检验。检验过程中作好各类检验记录,如实填写各类质量检验记录表。
5、检验工作结束后,组织召开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抽检组、被检单位参加的末次会,简要通报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6、按技术方案规定的质量评定原则对成果质量进行判定,编写检验报告。
7、整理并上交抽检资料。
六、总结阶段(2007.12)
1、质检中心编写《2007年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2、依法公布监督检查质量公告。
七、提交成果
1、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
2、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3、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八、附表
附表:监督抽检人员表



附表:
监督抽检人员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1 谭明建 男 组长 质检中心副主任 大地 高工
2 何文林 男 组长 质检中心副主任 航测 高工
3 陈诗文 男 组长 海南质检站站长 大地 高工
4 董明旭 男 组长 湖南质检站站长 航测 高工
5 刘松龄 男 组长 甘肃质检站站长 航测 高工
6 李恩宝 男 组长 辽宁质检站副站长 大地 高工
7 蔡建德 男 组长 河南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工程师
8 周占成 男 组长 宁夏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高工
9 曾衍伟 男 组员 质检中心副总工程师 工测 高工
10 余银普 男 组员 质检中心质检二部主任 大地 高工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11 谭 理 男 组员 质检中心业务部主任 工测 高工
12 王 珊 女 组员 质检中心质检二部主任工程师 航内 工程师
13 王 辉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航测 工程师
14 陈 华 女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数字化 工程师
15 彭华沙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航内 工程师
16 曹 兵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大地 工程师
17 杨玉忠 男 组员 天津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高工
18 于立国 男 组员 山东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正高
19 陈金林 男 组员 江西质检站总工程师 工测 高工
20 黄 健 男 组员 广西质检站质检室副主任 工测 高工
21 黄 凯 男 组员 上海质检站检验员 工测 助工
22 葛中华 男 组员 浙江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工测 工程师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23 周邦法 男 组员 安徽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大地 高工
24 刘彦峰 男 组员 福建质检站工程检验科科长 工测 工程师
25 孙荔平 女 组员 云南质检站检验员 航内 高工
26 金建立 男 组员 北京测绘院质检中心检验员 工测 工程师
27 潘建祖 男 组员 江苏质检站检验员 地形 高工
28 张慧江 男 组员 贵州质检站质量办公室主任 航测 高工
29 曲小军 男 组员 山西质检站质检室副主任 航测 工程师
30 冉崇宪 男 组员 广东质检中心检验员 工测 高工
31 李荣春 男 组员 陕西质检站质量办公室主任 大地 高工
32 周 靖 男 组员 河北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工测、地籍 工程师
备注:8个监督抽检组的人员组成,将在启动会后根据抽检项目情况确定。

四川省农业特产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农业特产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68号



第一条 为了合理调节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收入,公平税赋,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凡从事农业特产品生产、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均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农业特产农业税 (以下简称农业特产税)。
第三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 对下列农业特产品收入征收农业特产税:
(一)烟叶产品,包括晾晒烟叶、烤烟叶;
(二)园艺产品,包括毛茶、水果、果用瓜、蚕茧、花卉 (含制茶用花)、黄花、经济林苗木、魔芋及其他园艺产品;
(三)水产品,包括高笋、席草等水生植物产品,淡水养殖及捕捞产品;
(四)林木及林产品,包括原木、原竹、干果、棕片、生漆、松脂、香樟油、乌桕子、白蜡 (含蜡虫)、干鲜竹笋、花椒、紫胶 (含紫胶虫)、五倍子 (含倍蚜虫)、木本油料及其他林产品;
(五)食用菌,包括黑木耳、黄木耳、银耳、香菇、蘑菇等食用菌;
(六)药材,包括植物类、动物类药材;
(七)牲畜产品,包括猪、牛、羊皮和羊毛、兔毛、鸭绒、牛绒、羊绒等牲畜产品;
(八)贵重食品,包括海参、鲍鱼、干贝、燕窝、鱼唇、鱼翅;
(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农业特产品。
以上农业特产品是指初级产品。计税收入包括为保鲜防腐对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简单加工的收入。
第五条 农业特产税的税目、税率,具体按照本办法所附《农业特产农业税税目税率表》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农业特产税地方附加是否征收,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条 农业特产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或者农业特产品收购所支付的金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
第八条 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由当地征收机关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产量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或者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核定。计算公式为:
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实际产量×收购价格
第九条 收购农业特产品支付的金额,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收购量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或者实际收购价格计算核定。计算公式为:
农业特产品收购所支付金额=实际收购量×收购价格
收购烟叶,收购单位支付的价款、价外补贴及其他补助,无论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应计入收购金额征税。
第十条 对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连续加工的产成品,折算成原产品的实际收入征税。
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农业税照征,计算缴纳农业特产税时将农业税扣除。
第十一条 收购蚕茧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税代扣代缴义务人,应从收购所支付的金额中代扣、代缴农业特产税。
原木、水产品、牲畜产品在收购环节应纳的农业特产税,由生产单位和个人代扣代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人 (以下简称扣缴义务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领取代扣代缴或者代收代缴凭证。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可以申请减免农业特产税:
(一)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市、地、州以上科委立项的科学试验所取得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试验期间准予免税;
(二)对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从有收入时起1至3年内准予免税;
(三)对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及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准予免税。
(四)对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酌情准予减税、免税。
上述农业特产税的减免,由县 (市、区)地方税务机关结合纳税人提出的申请,提出减免方案,转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上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特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农业特产品收获、出售的当天。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具体缴纳税款期限,由县级征收机关确定。
第十五条农业特产税由生产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在农业特产品生产地缴纳;农业特产税由收购单位和个人缴纳或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的,在收购地缴纳。
销售或收购应税农业特产品,应当使用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制发的应税农业特产品经营凭证。
第十六条 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可采取查帐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办法。在一个县 (市、区)范围内同 一税目不能实行几种征收办法,避免重复征税。
第十七条 应税农业特产品运出产地或收购地征收机关管辖范围尚未出省的,应附《四川省农业特产税完 (免)税证》的备查联单;运出省的,应附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外运税收管理证明。
由外省运入的农业特产品,应附外省税收征收机关出具的农业特产税完 (免)税证明。
第十八条 农业特产税列入预算管理,全额入库;从实际入库额中提取8%作为征收机关的征收经费。征收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支,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对农业特产税扣缴义务人,可以按其扣缴的农业特产税税额的2%以内付给手续费。手续费从征收经费中开支。
第二十条 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财厅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1月6日省人民政府发布、1989年7月11日省人民政府修订《四川省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
农 业 特 产 税 税 目 税 率 表
┌──────────────┬─────────────┐
│ │ 税 率 │
├──────────────┼──────┬──────┤
│ 应税品目 │对生产者征收│对收购者征收│
├──────────────┼──────┼──────┤
│一、烟叶产品 │ │ │
├──────────────┼──────┼──────┤
│ 晾晒烟叶 │ │ 31% │
├──────────────┼──────┼──────┤
│ 烤烟叶 │ │ 31% │
├──────────────┼──────┼──────┤
│二、园艺产品 │ │ │
├──────────────┼──────┼──────┤
│ 毛茶 │ 7% │ 16% │
├──────────────┼──────┼──────┤
│ 柑桔、香蕉、苹果、梨、荔枝│ 12% │ │
├──────────────┼──────┼──────┤
│ 果用瓜 │ 8% │ │
├──────────────┼──────┼──────┤
│ 其他水果 │ 10% │ │
├──────────────┼──────┼──────┤
│ 蚕茧 │ 8% │ │
├──────────────┼──────┼──────┤
│ 其他园艺产品 │ 5% │ │
├──────────────┼──────┼──────┤
│三、水产品 │ 8% │ 5% │
├──────────────┼──────┼──────┤
│四、林木产品 │ │ │
├──────────────┼──────┼──────┤
│ 原木、原竹 │ 8% │ 8% │
├──────────────┼──────┼──────┤
│ 生漆 │ 10% │ 10% │
├──────────────┼──────┼──────┤
│ 干果 │ 10% │ │
├──────────────┼──────┼──────┤
│ 其他林木产品 │ 5% │ │
├──────────────┼──────┼──────┤
│五、食用菌 │ │ │
├──────────────┼──────┼──────┤
│ 银耳、黑木耳 │ 8% │ 8% │
├──────────────┼──────┼──────┤
│ 其他食用菌 │ 8% │ │
├──────────────┼──────┼──────┤
│六、药材 │ │ │
├──────────────┼──────┼──────┤
│ 黄连 │ 8% │ │
├──────────────┼──────┼──────┤
│ 其他药材 │ 8% │ │
├──────────────┼──────┼──────┤
│七、牲畜产品 │ │ │
├──────────────┼──────┼──────┤
│ 牛皮、猪皮、羊皮 │ │ 10% │
├──────────────┼──────┼──────┤
│ 羊毛、免毛、鸭绒 │ │ 10% │
├──────────────┼──────┼──────┤
│ 羊绒、牛绒 │ │ 10% │
├──────────────┼──────┼──────┤
│八、贵重食品 │ 8% │ 25% │
└──────────────┴──────┴──────┘



1995年7月27日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04年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1991年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2004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 2004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5号公布 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依法分离。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自治区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

第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强防治水土流失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与配置

第六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包括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综合规划按下列规定进行编制:

(一)黄河、辽河、嫩江内蒙古段重要一级支流及自治区重要湖泊的综合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编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自治区内跨行政区域的江河、湖泊综合规划,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分别经江河、湖泊所在地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其他江河、湖泊的综合规划,由江河、湖泊所在地的旗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专业规划的编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流域、区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江河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内跨行政区域的江河径流调蓄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后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有调蓄功能的水工程应当按照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蓄水和泄水。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实现污水处理再利用。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及城镇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条件,提供安全、洁净的生活饮用水。

第十一条 牧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优先满足人畜饮水,兼顾饲草料基地用水,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牧区水利建设资金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扶持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牧区水利建设,保证建设资金足额落实。

第十二条 从事钻凿供排水井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等级,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井点布局、取水层位施工。

第十三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缴纳水资源费。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取水许可证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水资源费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征收,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四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是建设项目立项和办理取水许可的技术依据。未提交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审查意见及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立项。

第十五条 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项目法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前,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向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再办理申请取水许可手续。

不列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建设项目,可以直接向有权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十六条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规定的水量、地点和用途取用水,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取用水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取用水量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取用水单位和个人需要变更取水许可事项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办理取水许可申请,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取水许可证实行年度审验制度。

第十七条 鼓励获得取水权的单位和个人,通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改革工艺等节水措施节约水资源,并依法逐步进行水的使用权有偿转让。

第四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保护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地表水,应当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九条 开采地下水应当在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利用。开采地下水应当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可开采总量、井点布局和取水层次的要求,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处理回用的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十条 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必须疏干排水的,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疏干排水方案进行,不得擅自扩大疏干排水区域。

建设或者生产单位应当采取回灌补源及回收利用措施。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给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由建设或者生产单位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取用地热水资源的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并按照确定的开采限量和节水方案开采。

地热水资源利用后符合回灌标准的应当进行回灌。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江河源头保护,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禁止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弃倒垃圾和其他污染水源的物品。

第二十三条 对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应当加强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划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工程管理单位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业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应当按照排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产生的废水、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

第二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质监测结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布。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水资源信息。

第二十六条 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的要求,不得污染水体和影响行洪安全。

第二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工程的管理保护,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划定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不得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五章 节约用水

第二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节水政策,编制节水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水有关标准,组织、指导和监督节约用水工作。

第二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节水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节水投入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或者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第三十条 自治区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不得超过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通则要求,用水定额根据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适时修订。

第三十一条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禁止实行包费制。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批准新建自备水源。对原有的自备水源应当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并逐步压减地下水取水量。

城镇供水企业、用水单位应当对供水和用水设施、设备、器具进行定期维修、保养,加强供水管网的管理与技术改造,防止输水过程中的漏失。

供水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向用水户公开用水量和用水价。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工业企业应当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发展节水型工业。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严格限制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及设备。

服务业全面实行计划用水,推广节水设施、设备。鼓励营业性洗车场(点)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再生水。

第三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

已经建成的建设项目,未配套节水设施的,应当限期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更换改造城镇公共与民用建筑已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设备。

第三十五条 自治区实行用水企业水平衡测试制度。主要用水企业要定期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测试,其测试报告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第三十六条 规划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时,应当同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

第六章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水事纠纷。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在处理水纠纷时,依法采取临时处置措施,有关各方或者当事人必须服从。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三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政监察制度,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其法定权限内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水政监察专职执法队伍实施有关水政监察工作。

第三十九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水政监察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水政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水政监察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关执法证件,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第四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本级或者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有违法或者失职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四)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五)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的;

(六)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活动的;

(七)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八)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取水申请单位和个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许可审批手续的;

(三)不按照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四)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五)不按照径流调蓄计划或者水量分配方案蓄水或者泄水的;

(六)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利用职务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